作者: 時蘇建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1-06-04 09:50
鶯歌柳書又名鶯歌柳子,唱詞文雅規(guī)整,語言俚俗,鄉(xiāng)土氣息濃郁,流傳于魯西南地區(qū)及豫東、蘇北一帶,是北方稀有的古老曲種,被稱為曲藝里的“活化石”。它最早由柳子戲曲牌“鶯歌柳”演化而成,也有說是在民歌小調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曲藝形式,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。
據我市該項目省級傳承人吳德平介紹,鶯歌柳書演出形式較為簡單,多為一彈一唱的雙人搭檔。一人操三弦伴奏,演唱者左手持八角鼓,右手擊鼓兼作表演動作,有站有坐,方式靈活。也有唱白相間,為反復使用的單曲演唱體,基本唱腔為四句腔,風格古樸、深沉。它的傳統(tǒng)曲目主要有《偷詩》等段兒書50余段,《龍鳳鐲》等長篇書十余部。2007年,鶯歌柳書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吳德平自小學習曲藝演唱和墜琴的演奏,長期從事三弦、板胡、京胡、二胡等樂器的演奏,后來跟隨恩師鄭文祥學唱鶯歌柳書及三弦伴奏,在保持鶯歌柳書演唱特色的基礎上,結合自身條件,逐漸形成了嗓音渾厚、表演大方、吐字清晰的風格特點,深受廣大群眾及業(yè)界人士的歡迎和好評。
據吳德平介紹,鶯歌柳書與漁鼓墜結合衍生出一個新曲種——墜子書,墜子書的興起,很多人漸漸忘了老腔,目前只有菏澤留有鴻鱗一爪。近年來,我市積極探索“以經典曲目恢復帶動瀕危曲種重生”模式,在菏澤市藝術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,先后排演了鶯歌柳書曲目《偷詩》《老鼠告貓》等曲目,記錄并整理了鶯歌柳書的傳統(tǒng)劇目《老鼠告貓》等曲譜,協助保護單位做好鶯歌柳書的靜態(tài)保護。但隨著社會發(fā)展,愿意學唱鶯歌柳書的年輕人少之又少。他堅持常年演出,并授徒傳藝,為鶯歌柳書的傳承發(fā)展貢獻力量。
文/圖 記者 時蘇建